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】“十年数据”展示西安发展新图景
陕汽重卡扩能项目轮胎自动化装配拧紧无人工作站(资料图片) 记者 王旭东 摄
地区生产总值
2020年
成为西北首个
破万亿城市
常住人口
2021年末达到1287.30万人
跻身特大城市行列
市场主体
2021年末累计
达269.02万户
“三新”经济
2020年
增加值占GDP
比重为20.8%
脱贫攻坚
2014年以来
291个贫困村
全部出列
城市增绿
近三年每年新建
和改造提升
绿地广场口袋公园100个以上
地铁建设
开通里程
达到259公里
客运量
突破10亿人次
国际航线
2021年末
通达全球37个
国家和地区
回望过去十年,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硕果累累,成绩斐然: 经济规模迈上万亿台阶,综合实力跃入新赛道; 创新驱动实现引领性成长,城市发展凝聚新优势;生态文明实现革命性变革,绿色发展已成新风尚;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实现战略性突破,开放经济打造新高地;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普惠性提升,共同富裕启航新征程……
9月20日,市统计局发布“数说西安·十年”成就报告,用一组组数据展示西安十年来的新成就、新样貌。
报告显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西安市围绕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,贯通落实“五项要求”“五个扎实”,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统筹做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战疫情、保稳定各项工作,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,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,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踏上新的历史征程。
蓝天白云下的西安护城河(资料图片) 记者 尚洪涛 实习生 王煜涵 摄
经济规模迈上万亿台阶
城市能级实现标志性跃升
十年来,西安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,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,质量效益不断提升,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。
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西安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,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。特别是2016年以来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(GDP)连续跨越5个千亿台阶,2020年成为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,2021年达到10688.28亿元。2013—2021年GDP年均增长7.8%。
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,全面代管西咸新区,城市层级提升,发展空间优化。西安在省内影响力持续扩大,全市GDP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30.9%提高到2021年的35.9%。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,2021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287.30万人,比2012年末增加373.30万人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900万人,跻身特大城市行列。
西安持续推动质量、效率和动力“三大变革”,发展质量显著提升。2021年,全市人均GDP突破8万元,达到83689元,是2012年的1.7倍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亿元台阶,达到855.96亿元,年均增长12.5%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.9%和9.8%。
中欧班列长安号运邮专线列车驶出西安港(资料图片) 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
科创活力加快释放
市场主体“井喷式”增长
十年来,西安市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富集优势,创新活力持续迸发,发展新动能优势凸显。
从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到建设秦创原“一总两带”,科创活力加快释放。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跨越300、400、500亿元三个台阶,2020年突破500亿大关;投入强度(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)5.05%。科研成果丰硕,2021年,发明专利授权量1.41万件,是2012年的4.0倍;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40家。
西安从坚持下好简政放权“先手棋”到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%以上,多次获评“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”。市场主体“井喷式”增长,2017年成为第7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,2021年末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269.02万户。深入实施“龙门行动”计划,境内上市公司达到48家,比2012年末增加19家。
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加速发展。2020年,全市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.8%,比2018年提高2.7个百分点,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2021年,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.9%,比2015年提高12.5个百分点,年均增长16.4%,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7.6个百分点。网上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达27.0%,比2016年提高20.7个百分点,年均增长35.4%。
产业结构优化升级
区域格局转型重塑
近年来,西安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发展方式加快转变,产业升级持续推进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西安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,加快发展现代金融、现代物流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,“6+5+6+1”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。2021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.0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.3%,提升11.0个百分点;五大新兴产业、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.1%和8.3%;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多次上榜全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,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。
投资发力于基础设施、高技术产业等领域。2021年,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比重29.0%,比2015年提高9.4个百分点;高技术产业投资占11.8%,比2017年提高4.5个百分点。升级类消费加速提升。汽车类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文化办公用品类、通讯器材类、化妆品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比2012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,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消费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,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分别达到3.3%和1.5%。一般贸易加快发展。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1.0%,远快于进出口总值增速,占进出口总值比重达到24.0%。
市区承载力阶梯式扩容,设立高陵区和鄠邑区,行政区划由9区4县变为11区2县,市区土地面积占比比2012年扩大15.6个百分点,常住人口、GDP占比分别提高到八成和九成以上。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,在开发区高速发展、2017年代管西咸新区等带动下,2020年8个开发区GDP占比首次超过50%,2021年进一步提高至51.4%。
2014年以来,西安市累计实现73721户250414人脱贫,2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坚持城乡统筹、融合发展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2.94降至2021年的2.70。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72.13%提高到2021年的79.49%,提高7.36个百分点。
环境质量持续好转
绿色经济形成规模
十年来,西安市始终坚定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产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,环境质量持续好转,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。
西安加快实现城市绿色转型,打造宜居、文明城市环境。城市绿色容量加速提升,近三年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、口袋公园100个以上,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。十年间,三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。城市环境不断优化,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,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
以“新能源”为代表的产业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。2021年,全市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实现量级提升,产量分别达到26.90万辆和1542.50万千瓦。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,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消费品种中,天然气、电力消费量占比提升至18.7%、15.0%。高标准农田、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,粮食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,蔬菜产量达到362.80万吨、比2012年增加134.84万吨。
西安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,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长效机制。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,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。2013—2021年,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.30%。2021年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5天;污水处理率达到96.87%,比2012年提高7.36个百分点;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.98%,提高5.05个百分点。
市场开放 资源加速流动
国际“朋友圈”不断扩大
十年来,西安市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,打造内陆开放高地,加强对外贸易、对外交流,加速驶入双向开放快车道。
市场有序开放,人口、货物、数据等重要元素加速聚集流动。2013—2021年,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.9%。2012—2021年,年均客运量2.52亿人次,年均货运量3.39亿吨。2021年,邮政业务总量88.72亿元,比2012年增长12.9倍;邮政业务收入101.51亿元,增长13.1倍。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计划,持续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。
西安不断探索推进丝路金融中心建设,金融业机构、规模双双增长,服务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。2020年,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,2013—2021年年均增长11.4%,快于GDP年均增速3.6个百分点。2021年末,金融业法人单位1468家,比2012年末增加510家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.4%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.37万亿元。2021年,保险公司赔款支出和各项给付金额176.54亿元,增长2.7倍。
西安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“两法庭三中心一基地”建成投运。国际“朋友圈”不断扩大,2021年末,全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,国际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。外商投资法人单位835家,增长46.0%。2021年,进出口总值4399.96亿元,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41.2%,比2012年提高22.4个百分点。
地铁14号线连接西安奥体中心、机场与北客站(资料图片) 首席记者 王健 摄
居民就业、收入稳步增长
连续9年获评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
十年来,西安市始终不忘初心,为民多谋利,为民多解忧,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,获得感不断增强,连续9年被评为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。
西安不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促进重点群体就业,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,激活灵活就业市场。2021年末,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686.53万人,比2012年末增加171.96万人。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%以下。2017—2021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837元增加至46931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190元增加至17389元。
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规模扩大。2021年末,全市各类普通教育学校3736所、在校学生277.79万人,比2012年末分别增加670所和68.39万人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.94万张,增加3.52万张。医疗保险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94.10和881.26万人。城市建设补短板、强功能、提品质。城市迈入“高铁”“地铁”时代,地铁开通里程达到259公里,地铁客运量突破10亿人次。近五年改造2008个老旧小区和599条背街小巷,打通断头路144条,建设美丽村庄581个。
文化服务惠及全民。着力打造“书香之城”“音乐之城”,2021年末,全市公共图书馆藏量8628千册件,是2012年末的1.4倍。电视剧《装台》《大秦赋》、纪录片《红星耀陕甘》、电影《柳青》受到好评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、易俗文化街区、小雁塔遗址公园等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。全民健身蔚然成风。以“十四运”、西安国际马拉松、城墙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带动全民健身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50%以上。“15分钟健身圈”在“家门口”呈现,晨晚练点达到1952个。